本發明涉及面料烘干,具體是涉及一種雙面均勻型輕暖絨織物烘干設備。
背景技術:
1、輕暖絨織物烘干設備是專為輕暖絨織物設計的高效烘干裝置,該烘干設備廣泛應用于服裝制造、家紡生產等領域,特別是在潮濕、陰雨天氣或回南天等衣物難以自然晾干的季節,該設備能夠為用戶提供便捷、高效的烘干解決方案。
2、但現有技術中的設備在具體使用時仍然存有以下的缺陷:1、相對于現有技術,多數烘干設備的設計重點在于實現基本的烘干功能以及均勻烘干的效果,未深入研究輕暖絨織物這種特殊的雙面異質結構特性,從而導致風道與發熱系統相對簡單,無法針對不同層面的需求進行精確調控,針對輕暖絨織物,對于絨面層,過高的溫度和風速會導致絨毛倒伏、糾結,破壞其柔軟觸感與保暖性能,影響面料外觀與品質,對于基布層,若風速過低、溫度不夠,則干燥速度緩慢,整體烘干效率降低,且會因干燥不充分,使面料容易滋生細菌,影響產品使用壽命。
3、2、現有技術中常見的是采用水平或復雜迂回的熱風循環方式,導致熱量傳遞效率低下,例如為了節省空間,將發熱源與風道布置在同一水平高度,通過風機強制改變熱氣流方向,使得熱氣不能以最自然高效的方式與面料接觸,這使得烘干時間延長,能耗增加,由于熱氣無法快速、均勻地到達面料各個部位,導致部分區域烘干不足,而部分區域可能因長時間受熱出現過熱損傷,嚴重影響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
4、3、現有的輕暖絨織物烘干設備多采用簡單的直管式冷凝管,且其布置位置與熱氣流動路徑缺乏協同設計,這使得直管冷凝管與熱氣接觸面積小,僅能在有限的表面進行熱交換,大量濕熱熱氣在設備內快速流過時,僅有少部分水蒸氣能被冷凝,并且,冷凝管未處于熱氣的主流路徑上,導致大部分熱氣未經有效冷凝就直接在烘干腔內循環或排出,腔內濕氣難以有效去除,嚴重影響烘干效率與面料品質。
5、于是有鑒于此,本發明提出一種雙面均勻型輕暖絨織物烘干設備以彌補和改善現有技術的欠缺之處。
技術實現思路
1、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雙面均勻型輕暖絨織物烘干設備,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技術問題。
2、為達到以上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雙面均勻型輕暖絨織物烘干設備,用于對面料主體進行烘干處理,包括烘干倉,所述烘干倉的內部設置有動態分區烘干機構。
3、進一步地,所述動態分區烘干機構包括安裝于烘干倉內部的電熱源件,所述電熱源件的上方安裝有控流組,所述烘干倉的內部安裝有內矩殼,所述內矩殼的外部安裝有外矩殼,所述外矩殼的內部安裝有冷凝曲管,所述冷凝曲管的外部安裝有循環泵。
4、進一步地,所述烘干倉的內部對稱固定連接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將烘干倉的內部劃分為主烘干區以及次漸變區,所述分隔板相互靠近的一側為主烘干區,所述分隔板相互遠離的一側為次漸變區。
5、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面料進入主烘干區前,可利用次漸變區的熱量對其進行預熱,在面料完成主烘干后,次漸變區又能起到冷卻緩沖作用。
6、進一步地,所述控流組由多個引流板組合構成,引流板均呈l形狀并傾斜式安裝,所述控流組中相鄰引流板對應電熱源件的上方均形成控流區域,且控流區域遠離電熱源件的一方逐漸變窄再擴大。
7、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整體上使得熱氣在接觸透氣基布層時風速降低且分布更均勻,防止基布結構受損。
8、進一步地,所述內矩殼呈上窄下寬形狀,所述外矩殼呈上寬下窄形狀,所述冷凝曲管安裝于內矩殼與外矩殼之間的間隔區,所述冷凝曲管由銅材質構成,且內部儲存有冷卻液,所述冷凝曲管的外壁均勻固定連接有冷凝柱。
9、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為冷凝后的水滴提供了匯聚和下落的路徑,會沿著冷凝柱逐漸匯聚成較大的水滴,然后順著冷凝柱落入間隔區。
10、進一步地,所述烘干倉的內部對稱安裝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均處于烘干倉內部的次漸變區,所述固定支架的表面安裝有撥正輥組,所述撥正輥組由上下兩個撥正輥組合構成,撥正輥的外壁均勻固定連接有弧形撥片,且所述撥正輥組的側壁安裝有齒輪組。
11、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齒輪組保證位于面料主體上下兩側的撥正輥反向轉動,可同時對雙面的絨毛進行撥正操作。
12、進一步地,所述分隔板的側壁對稱固定連接有連接板,所述連接板相互靠近的一側均安裝有梳理軸件,所述梳理軸件遠離連接板的一端均安裝有刮片墊。
13、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刮片墊可以輕柔地梳理絨毛,將糾結的絨毛分開,避免在烘干過程中因絨毛糾結影響面料的外觀和性能。
14、進一步地,所述梳理軸件與連接板之間通過萬向球呈活動連接,所述梳理軸件整體為可伸縮結構設計,且所述刮片墊與面料主體的輸送方向保持平行。
15、進一步地,所述面料主體分為致密絨面層以及透氣基布層,所述面料主體的致密絨面層對應內矩殼,所述面料主體的透氣基布層對應電熱源件,所述電熱源件、內矩殼以及面料主體三者位于同一豎直面。
16、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引導熱氣沿著內矩殼的弧面流動至內矩殼與外矩殼之間的間隔區,與冷凝曲管充分接觸。
17、進一步地,所述烘干倉的外部設置有驅動模塊,所述驅動模塊包括輸料架、收料架以及驅動電機,所述面料主體由驅動模塊驅動傳輸至烘干倉內部,所述撥正輥組中的上撥正輥固定連接于驅動電機的輸出軸端。
18、進一步地,所述烘干倉的外部安裝有控制模塊,所述驅動模塊中的驅動電機、電熱源件以及循環泵均由控制模塊電性控制。
19、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裝置將電熱源件置于下方,讓熱氣自下而上流動,順應了熱氣向上的物理特性,并且,將面料主體的致密絨面層朝上,使得熱氣先接觸透氣基布層再到達致密絨面層,由于基布層相對厚實且透氣性好,能吸收部分熱量,使得到達絨面層的熱氣量少且溫度降低,形成針對絨面層和基布層差異化送風,這種方式有利于保護絨面層,避免高溫對絨毛造成損傷,維持面料柔軟觸感與良好保暖性能,同時,也能滿足基布層快速干燥的需求,提升整體烘干效率與質量。
20、相較于現有技術中的強制熱風循環系統,這種設計無需額外動力來推動熱氣上升,降低了設備能耗,同時簡化了設備結構,減少了故障發生點,提高了設備運行的穩定性與可靠性。
21、其中,電熱源件上方安裝的控流組由多個呈l形狀并傾斜式安裝的引流板組成,相鄰引流板間形成控流區域,且控流區域遠離電熱源件一方先變窄再擴大,當熱氣從電熱源件上升進入控流區域,隨著區域變窄,熱氣被壓縮,流速加快,但由于區域隨后又擴大,熱氣又得以擴散,整體上使得熱氣在接觸透氣基布層時風速降低且分布更均勻,較低風速避免了強風對基布層的沖擊,防止基布結構受損,同時均勻的風速分布保證了基布層各部位受熱均勻。
22、本裝置將電熱源件、內矩殼和面料主體處于同一豎直面,內矩殼上窄下寬,外矩殼上寬下窄的獨特設計,巧妙地引導熱氣沿著內矩殼的弧面流動至內矩殼與外矩殼之間的間隔區,與冷凝曲管充分接觸,這種結構設計剛好聯動配合底部的電熱源件,符合熱氣向上流動的特性,能夠最大程度地使濕氣與冷凝裝置接觸,為濕氣的高效去除創造了有利條件。
23、尤為重要的是將冷凝曲管安裝位于熱氣流動的必經之路上,當濕熱的熱氣與冷凝曲管接觸時,熱量能夠迅速從熱氣傳遞到冷凝曲管上,并且內矩殼與外矩殼的間隔區有效防止熱氣回流,進而保證更多的濕氣能夠在短時間內被冷卻并凝結成液態水,從而有效降低了烘干設備內的濕度,提高了烘干效果和效率,而通過循環泵使冷卻液在冷凝曲管內部持續流動,能夠始終保持冷凝曲管的低溫狀態,避免了因冷凝管溫度升高而導致的冷凝效率下降問題。
24、其次,冷凝曲管外壁均勻固定連接的冷凝柱,為冷凝后的水滴提供了匯聚和下落的路徑,當水蒸氣在冷凝曲管表面凝結成小水滴后,會沿著冷凝柱逐漸匯聚成較大的水滴,然后順著冷凝柱落入間隔區,這種設計有效地避免了水滴在冷凝曲管表面隨意滴落,使得冷凝水能夠更加有序地收集,并且,間隔區具有一定的容量,能夠儲存一定量的冷凝水,避免了因冷凝水產生速度過快而導致的溢出問題,同時,配備的排水閥方便定期排出回收的水分,操作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控制排水時間和排水量,確保烘干設備內的冷凝水能夠及時、有效地排出,保持設備內部的干燥環境,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
25、本裝置通過在烘干倉內設置分隔板,將其劃分為主烘干區和次漸變區,次漸變區位于烘干區左右兩側,在面料進入主烘干區前,可利用次漸變區的熱量對其進行預熱,使面料緩慢升溫,避免因溫度驟變損傷纖維,在面料完成主烘干后,次漸變區又能起到冷卻緩沖作用,防止面料因溫度急劇下降而發生形變,延長面料使用壽命,提升產品質量。
26、相對于現有技術,次漸變區的設置,讓熱量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預熱階段,利用主烘干區散發的余熱對即將進入的面料進行預熱,減少了額外的能源消耗,冷卻緩沖階段,又能將面料攜帶的余熱保留在烘干倉內,減少熱量散失,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設備的整體能耗,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27、其中,在次漸變區的固定支架上安裝由上下兩個撥正輥組成的撥正輥組,且撥正輥外壁均勻分布弧形撥片,當面料主體輸送時,傳動輥擠壓導致絨毛倒伏,此時弧形撥片能夠有效將倒伏的絨毛撥正,同時,通過齒輪組保證位于面料主體上下兩側的撥正輥反向轉動,可同時對雙面的絨毛進行撥正操作,確保輕暖絨織物雙面的絨毛始終保持直立、整齊狀態,整齊的絨毛有利于熱氣均勻地穿透面料,使得各個部位都能更均勻地接觸熱氣,從而提高了烘干的均勻性,減少了因烘干不均導致的次品率。
28、其中,在撥正輥的后續區域引入梳理軸件,根據面料主體上下層絨毛密度不同對應設計梳理軸件,進而能夠針對輕暖絨織物上下兩側絨毛的實際情況,分別進行精細化處理,刮片墊可以輕柔地梳理絨毛,將糾結的絨毛分開,避免在烘干過程中因絨毛糾結影響面料的外觀和性能,同時,梳理軸件采用可伸縮結構設計,能夠根據面料的厚度、絨毛狀態等進行靈活調整,在遇到不同批次、不同規格的輕暖絨織物時,可通過調整梳理軸件的長度,確保刮片墊與面料保持合適的接觸力度和位置,實現對各種面料的有效梳理,提高設備的通用性和適應性。
29、其中,梳理軸件與連接板通過萬向球活動連接,使得梳理軸件能夠隨著面料的起伏和移動而靈活轉動,萬向球連接的設計使得梳理軸件在工作時對面料的作用力更加柔和,不會因固定連接方式對面料產生額外的拉扯或磨損,在面料可能因烘干過程中的各種因素發生位移、變形時,梳理軸件能夠通過萬向球的轉動自適應調整,從而在梳理絨毛的同時,最大程度地保護面料的完整性,減少因設備操作對面料造成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