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背板及使用該背板的背光模組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液晶顯示領域,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背板及使用該背板的背光模組。
背景技術:
目前已知TFT-IXD液晶模組主要包含部材前框(Bezel)、面板(Panel)及背光模組,而其中背光模組又包括光源(Back light)、背板等部材,背板作用除提供收容光學膜片材(film)、光源等外,通過在背板上成型相應凸包,以供系統端或Panel電路板鎖附固定使用。如圖I所示為現有的一種背板的結構,此種背板一般由金屬材一體沖壓形成,其 上面同時在沖壓中形成凸包等結構,以供系統端或面板電路板鎖附固定使用。為了提高背光模組的散熱能力,還需在背板的側壁上設置散熱性能良好的鋁擠,而光源則設置在鋁擠上,鋁擠與背板以及光源之間的固定均比較麻煩,需要在背板的側壁上開設相應的結構如鎖附孔用于固定鋁擠。另外,由于鋁擠與背板之間是接觸導熱,使得鋁擠上的熱量不能迅速傳遞到背板上,使得鋁擠的熱量較為集中,背光模組內部的溫度較高。另外,通過液晶顯示裝置的成本分析,發現背板的材料成本占了極大的比重,如何降低成本,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散熱效率較高、加工工藝簡單、材料成本低的背板及背光模組。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背板,所述背板由多個支架拼接而成,所述多個支架中包括用于設置光源的入光側支架,所述入光側支架上設置光源的結構部分涂布有散熱材料。優選的,所述背板包括左側支架、右側支架、上側支架以及下側支架,所述背板的左側支架為入光側支架,所述左側支架上設置光源的部分涂布有散熱材料。優選的,所述左側支架上設置有側壁,所述光源設置在所述左側支架的側壁內側面上,所述散熱材料設置在與所述側壁內側面相對的外側面上。提高側壁的散熱效率,避免熱量集中在側壁上。優選的,所述左側支架整體都涂布有散熱材料。熱量會從側壁傳向支架主干,因而整個支架都涂布散熱材料,既有利于光源與支架的接觸傳熱,又有利于整個支架的散熱。優選的,所述背板包括左側支架、右側支架、上側支架以及下側支架,所述背板的右側支架為入光側支架,所述右側支架上涂布有散熱材料。優選的,所述背板包括左側支架、右側支架、上側支架以及下側支架,所述背板的上側支架為入光側支架,所述上側支架上涂布有散熱材料。優選的,所述背板包括左側支架、右側支架、上側支架以及下側支架,所述背板的下側支架為入光側支架,所述下側支架上涂布有散熱材料。
優選的,所述散熱材料為散熱漆或輻射散熱材料。散熱漆的涂布工藝比較簡單,輻射散熱材料的散熱效果較好。
優選的,所述的散熱材料通過刷涂或噴涂的方式涂覆在背板的入光側支架上。刷涂的方式成本較低,噴涂的方式更適用于機械涂覆,效率高。一種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包括了上述的背板。由于光源是發熱的主要來源,背板上設置光源的位置的熱量較為集中,溫度較高。本發明由于在背板的設置光源的部分涂覆了散熱材料,提高該部分的散熱效率,使背板上設置光源的部分的熱量得以更快的發散出去,減小該部分的溫度,提高了背光模組的散熱效率,進而減小背光模組內部的溫度,避免了背光模組內部的組件由于溫度較高而損壞或是壽命受到影響。同時,本發明所述的背板是由多個支架構成的框架式背板,框架式背板相對于一體式背板來說,光源固定在入光側支架上,入光側支架相對于一體式背板來說幅面更窄,涂覆散熱材料的工藝相對簡單,因為一體式背板體積較大,需要較大的機械固定,不易對其進行局部涂布工藝,而框架式背板是由多個分體的支架構成的,固定光源的入光側支架本身幅面較小,只需對入光側支架進行涂布散熱材料的加工便可,其工藝簡單,不需要較大的機械固定,進而使得加工成本較低。還有,框架式背板由于采用的是多個支架構成,而支架可以使用通用的型材直接截斷加工而成,其通用性較好,框架區域內省去了大面積的背板面積,也就是省去了大部分的材料,從而也降低了背板的材料成本。綜合上面所述,本發明提高了背板的散熱效率,減少了背板的加工工藝,同時也減少了背板的材料成本。
圖I是現有一體式背板的結構簡圖,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涂布有散熱材料的框架式背板的結構簡圖,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中左側支架的結構簡圖,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中左側支架及其上設置燈條時的結構簡圖。其中100、框架式背板,101、左側支架,102、右側支架,103、上側支架,104、下側支架,105、中間支架,1011、側壁,1012、支架主干,110、散熱材料涂層,120、燈條。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較佳的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以成本較低的框架式背板為例來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當然,本發明同時適用于一體成型式的背板,即適用于如圖I所示的背板。如圖2所示為本發明的實施例,框架式背板100包括左側支架101、右側支架102、上側支架103、下側支架104以及中間支架105,其中,左側支架102為入光側支架,用
于固定背光模組的光源。如圖3及圖4所示為框架式背板100的左側支架101,如圖5所示,燈條120設置在左側支架101的側壁1011的內側面上,該側壁1011是熱的集中區域,與側壁1011的內側面相對的外側面涂覆有散熱材料涂層110,以提高該側壁1011的散熱效率,避免熱量集中于此處導致LED芯片等元件的損壞。另外,側壁1011的熱量會傳遞到支架主干1012上,而支架主干1012本身也可以用于提供散熱的途徑,如圖5中所示,支架主干1012的背面也設置有散熱材料涂層110,以提聞支架主干1012的散熱效率,進而提聞整個支架的散熱效率。當然,可以對整個左側支架101進行涂布散熱材料的工藝,這樣,既可以提高左側支架與燈條120的接觸傳熱效率,又可以增大散熱材料的涂布面積,提高散熱效率。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散熱材料涂層110可以使用散熱漆,也可以使用輻射散熱材料,這些材料比較容易在背板上進行涂布工藝。另外,對于一些液晶面板來說,光源的設置下位置并不與本實施例的相同,如光源設置在右側支架上,則右側支架為入光側支架;若光源設置在上側支架上,則上側支架為入光側支架;若光源設置在下側支架,則下側支架為入光側支架;又或者,若光源同時設置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支架上,則這些支架均為入光側支架;因而,需要對上述的任何一種情 況中的入光側支架進行散熱材料涂層的涂布工藝,以提高散熱效率。最優的方式是,在整個框架式背板上都涂布上散熱材料,這樣由于散熱材料都覆蓋了整個框架式背板,使得框架式背板自身熱的傳導也提高,則入光側支架上的熱量能夠及時傳導到其它支架上,進而可以利用其它支架進行散熱。如圖2所示,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光源固定在入光側支架101上,入光側支架101相對于圖I所示一體式背板來說其幅寬更窄,涂覆散熱材料的工藝相對簡單,因為一體式背板體積較大,需要較大的機械固定,不易對其進行局部涂布工藝,而框架式背板是由多個分體的支架構成的,固定光源的入光側支架101本身幅面較小,只需對入光側支架進行涂布散熱材料的加工便可,入光側支架幅寬小、體積小,對其進行涂覆的工藝簡單,不需要較大的機械固定,進而使得加工成本較低。本發明中,對于散熱材料的涂覆方式,可以使用簡單的刷涂方式或更適用于機械操作的噴涂方式涂覆到背板的入光側支架或是整個背板上。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發明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由多個支架拼接而成,所述多個支架中包括用于設置光源的入光側支架,所述入光側支架上設置光源的結構部分涂布有散熱材料。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包括左側支架、右側支架、上側支架以及下側支架,所述背板的左側支架為入光側支架,所述左側支架上設置光源的部分涂布有散熱材料。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側支架上設置有側壁,所述光源設置在所述左側支架的側壁內側面上,所述散熱材料設置在與所述側壁內側面相對的外側面上。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側支架整體都涂布有散熱材料。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包括左側支架、右側支架、上側支架以及下側支架,所述背板的右側支架為入光側支架,所述右側支架上涂布有散熱材料。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包括左側支架、右側支架、上側支架以及下側支架,所述背板的上側支架為入光側支架,所述上側支架上涂布有散熱材料。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包括左側支架、右側支架、上側支架以及下側支架,所述背板的下側支架為入光側支架,所述下側支架上涂布有散熱材料。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材料為散熱漆或輻射散熱材料。
9.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熱材料通過刷涂或噴涂的方式涂覆在背板的入光側支架上。
10.一種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包括了如權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背板。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背板及使用該背板的背光模組,所述背板由多個支架拼接而成,所述多個支架中包括用于設置光源的入光側支架,所述入光側支架上設置光源的結構部分涂布有散熱材料。本發明由于在背板的設置光源的部分涂覆了散熱材料,提高該部分的散熱效率,使背板上設置光源的部分的熱量得以更快的發散出去,減小該部分的溫度,提高了背光模組的散熱效率,進而減小背光模組內部的溫度,避免了背光模組內部的組件由于溫度較高而損壞或是壽命受到影響,另外框架式背板也減少了背板的加工工藝以及背板的材料成本。
文檔編號G02F1/13357GK102635837SQ20121008759
公開日2012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9日
發明者張龐嶺, 程加河, 蕭宇均, 郭儀正, 黃沖 申請人: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