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藥飲片及其食品加工領域,具體為一種新甘草炙制作工藝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1、甘草作為中藥與功能性食材,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日益廣泛。不僅用于傳統湯劑,還廣泛出現在茶飲、代餐、食品配料等領域,然而,生甘草性寒、味苦、氣薄,直接使用口感不佳,難以被消費者接受,通過炙制改善其風味與性能,成為加工中的關鍵步驟。
2、現有的加工方式普遍采用高溫明火或熱風炙制,通過加蜜提升甜味,使甘草更易入口,這類工藝操作相對簡單,能快速生成焦糖香氣,賦予產品一定的風味層次,同時,也有部分工藝通過延長加熱時間來強化藥性轉化,縮短加工周期,提升批量產出效率,整體上,這類技術在傳統藥食加工中已應用多年,具有一定的實用性與傳統基礎。
3、但這類技術也存在一系列結構性問題,首先,快速高溫處理雖能形成香氣,卻也極易破壞甘草中的活性成分,熱敏物質損耗嚴重,真正的藥理基礎被犧牲;其次,加熱后直接封裝的方式沒有經過緩沖熟化階段,導致產品易受環境濕度影響,回潮、發悶、粘連情況普遍存在;更重要的是,大多數操作依賴人工經驗,不具備穩定性和可復制性,工藝控制難以標準化。為此本領域技術人員提出一種新甘草炙制作工藝及其應用來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新甘草炙制作工藝及其應用,解決了現有甘草炙加工中活性成分易流失、香氣單一、口感發苦、儲存不穩定及批次質量難以控制等問題。
2、為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新甘草炙制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3、原料準備,選擇高質量的生甘草原料,去除雜質,并將其切割成長度為1-2厘米的小段;
4、甘草的有效成分如甘草酸、甘草苷等主要集中在根莖部,切割成1-2厘米的小段可有效增加單位體積的比表面積,有利于后續加熱過程中水分和揮發性雜質的散出,同時確保內部結構不會因高溫而被破壞,提高后續處理效率。
5、首次加熱,將切割后的甘草放入加熱設備中進行首次加熱;
6、此步驟通過中低溫熱處理,使甘草中的部分水分蒸發、蛋白質初步變性,同時活性成分開始釋放,且部分苦味揮發。甘草顏色發生“梅納反應”(maillard反應)初期,產生淡黃色,并釋放溫和草本香氣。
7、首次放置,將加熱后的甘草取出,并放置在干燥、通風良好的環境中;
8、熱處理后的甘草需在恒溫低濕環境下“冷卻-氧化”,使部分半揮發性物質進一步釋放,同時外層組織結構因內外溫差逐漸固化,形成更穩定的色香層。此過程可看作“熟化”或“燜香”。
9、去味加熱,對放置后的甘草進行去味加熱;
10、再次加熱過程中,利用升溫至85-95℃的中高溫,促使殘余苦味成分(如部分揮發酚類)完全蒸發,同時加深甘草內外組織的梅納反應反應程度,使其口感轉為“回甘”。此過程還可進一步釋放甜味成分(如甘草甜素、甘草酸),形成理想的“甘香型”風味結構。
11、二次放置,將去味后的甘草再次放置在干燥、通風良好的環境中;
12、此為最終風味與質地定型階段。該過程促使甘草在外部輕度氧化和內部水分重新平衡之間達到穩定狀態,使其結構致密而內部仍具適度柔韌。風味分子在此階段完成定型(如甜味與草本香氣的滲透融合)。
13、成品完成,收集二次放置完成后的甘草,最終得到成品甘草炙。
14、成品甘草炙此時已完成脫苦、增香、定型三大步驟,在外觀、氣味、口感和有效成分方面均優于傳統加蜜型甘草炙,具備廣泛適用于中藥復方、茶飲、功能飲料的特性。
15、優選的,所述加熱過程中使用的加熱設備為不粘鍋,所述不粘鍋中設置有攪拌設備,所述攪拌設備包括轉軸、葉片和定速電機,攪拌方向順時針或交替切換,并可調節轉速范圍為20-60次/分鐘,以確保甘草均勻受熱。
16、自動攪拌可防止甘草黏鍋或局部焦化,確保各段甘草均勻受熱;不粘鍋材質可減少碳化殘留,保證風味純正;定速攪拌確保工藝可控、重復性高。
17、優選的,所述首次加熱過程中,控制溫度為70-90℃,加熱時間為10-15分鐘。
18、優選的,所述首次加熱過程中,甘草表面變為微黃色,并發出明顯的草本香氣。
19、優選的,所述去味加熱過程中,控制加熱溫度為85-95℃,加熱時間為30分鐘。
20、優選的,所述去味加熱過程中,甘草香氣逐漸增強,且苦味完全去除。
21、優選的,所述首次放置和第二次放置期間,控制環境溫度為20-25℃,放置時間為2-24小時,冷卻環境為潔凈室或帶空氣循環系統的恒溫室,環境相對濕度控制在60%以下,以避免甘草受潮。
22、優選的,所述成品完成后對最終得到的甘草炙進行包裝,所述包裝的材料為食品級透氣性包裝袋,并且保持低溫密封,確保甘草炙在儲存過程中保持其天然香甜口感。
23、精準溫控提升甘草炙的口感穩定性與色香一致性;
24、干燥放置環境與濕度控制防止返潮、霉變;
25、低溫密封包裝則保持甘草炙“熟化”后的理化狀態,延長貨架期。
26、一種新甘草炙,包括:所述成品甘草炙具有天然香甜味,并不添加任何人工甜味劑。
27、天然香甜源于甘草酸、甘草苷等物質在熱處理過程中的自然釋放,以及梅納反應的香氣生成,無需外源性調味成分。
28、一種新甘草炙的應用,包括:
29、作為中藥配方中的輔料,改善藥物的口感;
30、作為天然甜味劑,應用于飲品中;
31、用于制作茶包,提供天然香甜的口感;
32、用于制作糖漿,作為健康的甜味來源。
33、基于新甘草炙的風味純凈度和成分穩定性,可廣泛替代蜜炙甘草在食品和藥品中的雙重角色,且因不含人工添加,更適合現代消費者的“健康配方”理念。
34、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新甘草炙制作工藝及其應用。具備以下有益效果:
35、1、本發明通過設置“雙段加熱+雙段放置”的處理流程,形成了內在揮發+外部熟化的交替機制,使甘草炙香氣更自然、甜味更柔和,相比傳統單段高溫炙制工藝,這種方式克服了成分焦化、香味發悶的問題,提升了口感與風味層次。
36、2、本發明采用無添加、精準控溫的熱處理方案,不依賴任何外源性甜味劑,通過激發甘草自身的甘草酸、苷類物質自然轉化生成香甜口感,傳統工藝靠蜂蜜調味,存在雜味重、粘膩、儲存差等通病,本發明避免了這些困擾,甜味干凈,不膩口。
37、3、本發明針對儲存階段的品質波動問題,引入二次放置環節,實現了加工后的熱-濕應力緩釋和平衡,有效防止產品回潮、香氣變異、表面粘連等不良現象,對比現有技術中加熱即包裝的粗放流程,該工藝在保質期內風味保持更加穩定、產品表現更一致。
38、4、本發明設計的自動攪拌裝置配合低溫不粘加熱環境,使炙制過程溫和可控,與手工翻炒或明火加熱相比,不易焦糊也不靠操作經驗,減少了人為誤差,提高了批次一致性和工業可復制性,適合規模化生產的現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