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草地農業栽培,具體是一種通過刈割和施肥提高草地牧草產量和營養的方法。
背景技術:
1、草原在地球陸地生態系統碳、氮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草地養分含量除受環境影響外,主要受植被類型、草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影響顯著。近年來,人類活動(如牧畜增加、耕種等)加速了草地退化。在草地生態系統的退化中,土壤的退化要滯后于植物的退化,是比植物退化更加嚴重的退化,退化后的恢復時間也要遠遠長于植物的恢復時間。大量研究表明草地的退化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影響牧草生產力。目前對于退化草地的修復技術主要有施肥、混播、切根、圍欄等。適當施肥是保證草地生態系統物質輸入與輸出平衡、實現可持續生產的重要措施。
2、土壤中的磷主要有有機磷和無機磷兩類存在形式,無機磷主要以礦物態磷、吸附態磷及水溶態磷三種形式存在土壤中,植物主要利用土壤中的有效磷,土壤中95%以上的磷為難溶形式,使得植物很難吸收利用,這已經成為限制植物生長的重要因子。
3、目前針對于喀斯特地區的牧草種植地,其土壤對于磷十分缺乏,且土壤中的磷不利于當地牧草的吸收,牧草的生長速度緩慢,質量也不高,為此有必要提出一種通過刈割和施肥提高草地牧草產量和營養的方法。
技術實現思路
1、為了解決上述牧草的生長質量不高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通過刈割和施肥提高草地牧草產量和營養的方法,通過改變肥料配比、控制刈割的次數以及采用豆禾混播的播種模式,使得牧草的產量和質量得到提升。
2、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通過刈割和施肥提高草地牧草產量和營養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3、步驟一,整地:首先通過施肥裝置對牧草養殖地施基肥,再對牧草養殖地進行淺耕滅茬、翻耕、深松耕、耙地、耢地、鎮壓、平地和作畦的操作,完成牧草養殖地的整地操作;
4、步驟二,制肥:針對牧場環境進行肥料制取,并將制取的肥料添加進施肥裝置;
5、步驟三,播種:將豆科牧草與禾本科牧草進行混合播種;
6、步驟四,一次刈割:當牧草處于初花期時開始對牧草進行第一次刈割,并對牧草種植地使用制取的肥料通過施肥裝置進行第一次追肥;
7、步驟五,二次刈割:在第一次刈割完成后,牧草再次處于初花期時開始對牧草進行第二次刈割,并再次對牧草種植地通過施肥裝置進行第二次追肥。
8、基礎方案的原理是:在種植牧草前,首先對牧草種植地進行整地,通過淺耕滅茬、翻耕、深松耕、耙地、耢地、鎮壓、平地和作畦的方式完成整地操作。在完成整地操作后,便可進行播種和制肥操作,針對牧草種植地進行肥料的制取,由于喀斯特地區的土壤含磷量少,且土壤內95%以上的磷為難溶形式,植物不易吸收,所以在制肥過程中需要加重磷的配比,并增加溶磷菌的含量,同時因為播種時是采用的豆禾混播模式,豆科牧草具有一定的固氮功能,在制肥過程中可適量降低氮元素的配比,可以采用氮、磷、鉀分別為5%、10%、25%的比例進行制肥。播種時,將豆科牧草與禾本科牧草進行混合播種,待到牧草處于初花期時進行第一次刈割,在第一次刈割結束后對牧草種植地進行追肥,追肥量為50㎏/畝,在第一次刈割完成后,牧草再次處于初花期時,對牧草進行第二次刈割,并在第二次刈割結束后對牧草種植地再次進行追肥,追肥量為40㎏/畝。
9、基礎方案的有益效果是:1.整地能夠創造良好的土壤耕層構造和表面狀態,提高土壤肥力,為牧草的播種和生長提供良好條件。
10、2.對牧草進行追肥的操作,使得牧草在生長過程中消耗掉的土壤內部的養分得到了補充,有利于牧草的繼續生長。
11、3.豆科植物能固定氮素,禾本科等喜氮植物可以利用豆科植物固定的氮素,并且豆禾混播在地上空間利用上也具有優勢,二者之間的競爭較小,采用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混合播種的模式能有效提高牧草的產量和質量。
12、進一步,步驟一中,基肥采用廄肥、堆肥或緩效性化肥中的一種。
13、基礎方案的原理及有益效果是:基肥能夠供給牧草整個生長期中所需要的基礎養分,為牧草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同時基肥還具有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
14、進一步,步驟一中,整地時的挖取深度不超過15cm。
15、基礎方案的原理及有益效果是:15cm的整地深度能夠有效降低因整地深度過深導致的土壤結構破壞的可能性,同時也降低了因整地深度過深帶來的土壤中水分和養分平衡被破壞的情況,減少了土壤干旱和養分流失的可能性。
16、進一步,步驟二中,在進行制肥操作時,增加肥料的含磷量和肥料中溶磷菌的含量。
17、基礎方案的原理及有益效果是:溶磷菌能夠將土壤中的磷(如:磷酸鋁、磷酸鐵、磷酸鈣等)溶解為植物可吸收的磷,同時溶磷菌能減少磷肥的固定、提高磷肥的利用效率。
18、進一步,步驟三中,進行豆禾混播時,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的播種深度均為1-2cm。
19、基礎方案的原理及有益效果是:整地之后的土壤松軟度較高,將牧草種子的播種深度設在1-2cm能在保證土壤透氣性的同時讓牧草種子能更好地吸收到土壤中的水分。
20、進一步,步驟三中,進行混播操作時,豆科牧草與禾本科牧草的比例為3:7。
21、基礎方案的原理及有益效果是:豆科牧草具有一定的固氮效果,豆科牧草與禾本科牧草的比例為3:7的設計,減少了因豆科牧草占比較高導致的土壤內部氮元素缺失的可能性。
22、進一步,步驟四和步驟五中,追肥時采用噴灌施肥的施肥方式。
23、基礎方案的原理及有益效果是:噴灌施肥的施肥方式具有效率高、易于控制濃度和經濟有效的特點,將把含有養分的溶液噴到植物的莖葉部分,使得養分能被植物快速吸收,同時也減少了對環境產生的污染。
24、進一步,步驟四和步驟五中,第二次追肥的施肥量少于第一次追肥的施肥量。
25、基礎方案的原理及有益效果是:牧草在繼續生長到第二次刈割的高度時,第一次追肥的肥料養分可能還未消耗完畢,使得第二次追肥量需少于第一次追肥量,減少了因過量施肥導致對牧草生長情況產生不良影響的可能性。
26、進一步,步驟一、步驟二、步驟四和步驟五中,施肥裝置包括若干自走式施肥機,自走式施肥機頂部設有裝料腔,裝料腔頂部可拆卸連接有頂蓋,裝料腔內底壁設有若干出料口,出料口底部滑動連接有電動擋板,裝料腔底部設有與出料口對應的若干噴料器,噴料器兩側均設有支撐桿,支撐桿底端固定連接有電機,電機輸出軸同軸連接有輪子,自走式施肥機信號連接有控制器。
27、基礎方案的原理及有益效果是:工作人員將制取的肥料加入到裝料腔中,通過控制器對自走式施肥機發送控制信號,此時自走式施肥機開始運作,輪子在電機的帶動下產生運動,同時電動擋板移動,此時電動擋板不再產生阻擋作用,肥料從出料口滲出,從而通過噴料器對牧草進行施肥操作。自走式施肥機的使用減少了種植牧草所需的人力成本。
28、進一步,步驟一、步驟二、步驟四和步驟五中,自走式施肥機內部設有報警裝置。
29、基礎方案的原理及有益效果是:當自走式施肥機無法正常運作,如被牧草纏住輪子時,自走式施肥機便會向控制器發送報警信息,以便工作人員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