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噪聲消音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消音裝置,尤其是一種消除含塵氣體排放時所產生的噪聲的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的制氧工藝是采用低溫法來分離空氣制取氧氣,根據生產工藝的要求,在開工和停產時,必須用高壓空氣吹掃蓄熱室,以清除蓄熱室內蓄熱材料上的粉末及雜質。由于是高壓空氣吹掃,且通過一個閥門向大氣排放高壓空氣,故吹掃蓄熱室時,產生了強烈的噪音,吹掃時間又常常持續幾十小時,對周圍數平方公里的環境產生嚴重干擾,影響了正常的辦公、教學及生活和休息。蓄熱室在開工和停產時,要經歷-180℃~+80℃的工作溫度變化,且蓄熱室中的玄武巖石粉未、水分、二氧化碳等粉塵在隨氣流上升時,極易將現有消音裝置中消音板上的孔堵塞住,同時還造成對消音材料的磨損,使消音裝置失去應有的消音作用,甚至還會因堵塞而引起塔壁曝裂,從而埋下安全隱患。因此,有必要對現有技術加以改進。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就是為解決上述高壓、低溫氣的噪音及粉塵堵塞問題而設計的一種噪聲消音裝置。
本實用新型通過下列技術方案實現它包括塔體,設于塔體內壁的吸音層,設于塔體中的其上帶有微孔的消音折板和消音孔板,其特征在于塔體內的中下部設為沉降間,沉降間內設有其上開多孔的除塵消音套管,塔體底部設有排渣管及其消音筒。
所述除塵消音套管由內管和外管構成,外管套于內管上,內管穿過塔壁向外引伸,內、外管管壁上的孔徑為5-6mm,以便帶塵氣體流經套管時,自孔中流向沉降間,使粉塵在自重作用下落入塔底。
所述塔體底部的消音筒套在排渣管上,以便進一步強化排渣時的消音作用。
本新型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和效果本實用新型將塔體內部設置成下部的消音除塵段及上部的消音段,使進入塔體的帶塵氣體經除塵消音套管及沉降間先行分離出來,有效防止粉塵堵塞微孔板和吸音材料上的孔或隙,而在塔體內沉降下來的粉塵、水分等,則經排渣管及消音筒排出,既消除了擾人的噪音,又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的安全隱患等問題,另本實用新型完全能滿足-180℃~+80℃的工作環境,保持良好的、長久的消音效果,使消音降噪值≤65lep(A),因此,是一種結構簡單,使用壽命長,消音、除塵效果好的噪聲消音裝置,它可作為排放含塵氣體時的專用消音裝置。
圖1為本實用新型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圖中,1為塔體頂部的風帽,2為塔體內的隔音層,3為設置于隔音層內的吸音材料,4為塔內上部的消音折板,其上設有許多微孔11,5為塔內中部的微孔消聲板,位于消音折板4的下部,6為消音套管的內管,其一端置于塔體內,另一端穿過塔壁向外引伸,以便與氣體輸送管相連,置于塔體內的管壁上設有多個孔徑為5-6mm的通孔14,7為消音套管的外管,套裝在內管6上,其管壁上同樣設有多個孔徑為5-6mm的通孔14,8為塔體底部的隔熱層,9為塔底的排渣管,10為消音筒,12為塔體,13為塔體內中下部的沉降間,帶塵氣體自消音套管的內管6進入,經孔14進入消音套管的外管7,再經孔14流向沉降間13,此時氣體中的水分、干冰、玄武巖石顆粒、二氧化碳干粉顆粒在沉降間被分離出來,沉降到隔熱層8上,通過排渣管9和消音筒10排出。除塵后的氣體上升通過微孔消聲板5、消音折板4進一步消聲后排放到大氣。
權利要求1.一種噪聲消音裝置,包括塔體,設于塔體內壁的吸音層,設于塔體中的其上帶有微孔的消音折板和消音孔板,其特征在于塔體內的中下部設為沉降間,沉降間內設有其上開多孔的除塵消音套管,塔體底部設有排渣管及其消音筒。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塵消音套管由內管和外管構成,外管套于內管上,內管穿過塔壁向外引伸,內、外管管壁上設有多孔,且孔徑為5-6m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塔體底部的消音筒套在排渣管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噪聲消音裝置,包括塔體,設于塔體內壁的吸音層,設于塔體中的其上帶有微孔的消音折板和消音孔板,其特征在于塔體內的中下部設為沉降間,沉降間內設有其上開多孔的除塵消音套管,塔體底部設有排渣管及其消音筒。使進入塔體的帶塵氣體經除塵消音套管及沉降間先行分離出來,有效防止粉塵堵塞微孔板和吸音材料上的孔或隙,既消除了擾人的噪音,又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的安全隱患等問題,它完全能滿足-180℃~+80℃的工作環境,保持良好的、長久的消音效果,使消音降噪值≤65lep(A),其結構簡單,使用壽命長,可作為排放含塵氣體時的專用消音裝置。
文檔編號G10K11/00GK2674600SQ20042003270
公開日2005年1月26日 申請日期2004年1月20日 優先權日2004年1月20日
發明者潘凡, 雷亞凡 申請人:昆明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