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核反應堆系統,具體涉及一種蒸汽發生器二次側分隔板限位支承結構。
背景技術:
1、新型高效蒸汽發生器采用了軸流式預熱器強化傳熱的設計,此設計對蒸汽發生器二次側的管束區上升通道的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采用了軸流式預熱器的蒸汽發生器為了創造給水在管束冷側全逆流的流體分配狀態,在管束管廊區設置了二次側分隔板,此分隔板的存在將原有的各層圓形管子支承板分隔為兩個半圓形支承板。為了仍然保證管束的有效支承,同時避免裝配不當、熱膨脹、流致振動等因素造成的支承不穩定,需要創新性的合理設計二次側分隔板與其相關聯結構間的支持限位結構。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發明解決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蒸汽發生器二次側分隔板限位支承結構,用于實現對二次側分隔板本身以及管束支承板的有效和穩定支承,同時從設計結構上避免因熱膨脹造成的變形不協調及支承部位的間隙不穩定問題,以及可以有效避免設備制造安裝過程中的安裝不當風險。
2、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
3、一種蒸汽發生器二次側分隔板限位支承結構,包括二次側分隔板、底部限位座模塊、側面限位槽模塊、中間支承限位模塊,所述底部限位座模塊固定安裝在蒸汽發生器的管板的中心處,所述二次側分隔板通過底部限位座模塊放置在蒸汽發生器管板二次側管巷區表面,底部限位座模塊與管板二次側表面焊接連接;所述二次側分隔板的兩個側面通過側面限位槽模塊與蒸汽發生器的管束套筒內壁進行固定限位;所述管束套筒中心處設有橫向的管子支承板,所述二次側分隔板穿過了位于管束下部的多層管子支承板,并通過中間支承限位模塊與管子支承板互相限位支承。
4、所述底部限位座模塊為y型托槽,所述二次側分隔板插入y型托槽內,所述y型托槽與二次側分隔板之間的間隙設有多個底部限位楔塊。
5、所述y型托槽的槽寬大于二次側分隔板厚度,所述底部限位楔塊實現y型托槽與二次側分隔板間隙消除。
6、所述側面限位槽模塊包括9個結構相同的子模塊,每個模塊包括一對第一楔形卡槽條和一對第一楔形卡槽條,所述第一楔形卡槽條與管束套筒內壁焊接,二次側分隔板插入第一楔形卡槽條內,所述第一楔形卡槽條與二次側分隔板之間的間隙設有第一楔形卡槽條。
7、所述第一楔形卡槽條的寬度大于二次側分隔板厚度。
8、所述第一楔形卡槽條與第一楔形卡槽條條焊接固定。
9、每層管子支承板位置,在二次側分隔板的兩面對稱設置楔形限位子模塊,每個子模塊包括一個第二楔形卡槽條和一個第二楔形調整塊,第二楔形卡槽條與二次側分隔板接觸,第二楔形調整塊與卡槽條接觸配合。
10、所述第二楔形調整塊與卡槽條焊接固定。
11、所述底部限位座模塊、側面限位槽模塊、中間支承限位模塊中的各個零件均采用與蒸汽發生器管束套筒相同的碳鋼材料。
12、所述二次側分隔板采用鎳基材料。
13、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4、(1)本發明提供的一種蒸汽發生器二次側分隔板限位支承結構,能夠實現二次側分隔板和管束的有效穩定支承,同時此結構不限制二次側分隔板在面內各個方向的膨脹或收縮位移,減少熱應力帶來的實效風險。此結構對零件加工精度要求不高,對安裝難度要求低,易于實現。
15、(2)本發明提供的一種蒸汽發生器二次側分隔板限位支承結構,對零件加工精度要求不高,對安裝難度要求低,易于實現,工程可行性高。
1.一種蒸汽發生器二次側分隔板限位支承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二次側分隔板(1)、底部限位座模塊(2)、側面限位槽模塊(3)、中間支承限位模塊(4),所述底部限位座模塊(2)固定安裝在蒸汽發生器的管板(8)的中心處,所述二次側分隔板(1)通過底部限位座模塊(2)放置在蒸汽發生器管板二次側管巷區表面,底部限位座模塊(2)與管板(8)二次側表面焊接連接;所述二次側分隔板(1)的兩個側面通過側面限位槽模塊(3)與蒸汽發生器的管束套筒(7)內壁進行固定限位;所述管束套筒(7)中心處設有橫向的管子支承板(6),所述二次側分隔板(1)穿過了位于管束下部的多層管子支承板(6),并通過中間支承限位模塊(4)與管子支承板(6)互相限位支承。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發生器二次側分隔板限位支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限位座模塊(2)為y型托槽(10),所述二次側分隔板(1)插入y型托槽(10)內,所述y型托槽(10)與二次側分隔板(1)之間的間隙設有多個底部限位楔塊(9)。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發生器二次側分隔板限位支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y型托槽(10)的槽寬大于二次側分隔板(1)厚度,所述底部限位楔塊(9)實現y型托槽(10)與二次側分隔板(1)間隙消除。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發生器二次側分隔板限位支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側面限位槽模塊(3)包括9個結構相同的子模塊,每個模塊包括一對第一楔形卡槽條(12)和一對第一楔形卡槽條(11),所述第一楔形卡槽條(12)與管束套筒(7)內壁焊接,二次側分隔板(1)插入第一楔形卡槽條(12)內,所述第一楔形卡槽條(12)與二次側分隔板(1)之間的間隙設有第一楔形卡槽條(11)。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蒸汽發生器二次側分隔板限位支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楔形卡槽條(12)的寬度大于二次側分隔板(1)厚度。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蒸汽發生器二次側分隔板限位支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楔形卡槽條(11)與第一楔形卡槽條(12)條焊接固定。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發生器二次側分隔板限位支承結構,其特征在于,每層管子支承板(6)位置,在二次側分隔板(1)的兩面對稱設置楔形限位子模塊,每個子模塊包括一個第二楔形卡槽條(13)和一個第二楔形調整塊(14),第二楔形卡槽條(13)與二次側分隔板(1)接觸,第二楔形調整塊(14)與卡槽條(13)接觸配合。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蒸汽發生器二次側分隔板限位支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楔形調整塊(14)與卡槽條(13)焊接固定。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發生器二次側分隔板限位支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限位座模塊(2)、側面限位槽模塊(3)、中間支承限位模塊(4)中的各個零件均采用與蒸汽發生器管束套筒(7)相同的碳鋼材料。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發生器二次側分隔板限位支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側分隔板(1)采用鎳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