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開涉及霧化,具體地,涉及一種霧化裝置及霧化結構。
背景技術:
1、霧化裝置用于將霧化介質霧化成氣溶膠,并廣泛應用于醫療給藥以及電子煙等領域。相關技術的霧化裝置,通常采用發熱電阻將電能轉化為熱能,熱能通過熱傳導的方式被霧化介質吸收,從而使得霧化介質被高溫霧化,由于發熱電阻容易被高溫燒壞,導致霧化裝置不能繼續使用,并且,高溫也容易破壞待霧化介質的成分。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公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霧化裝置及霧化結構,以解決相關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
2、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公開提供一種霧化結構,所述霧化結構適于設置在霧化裝置的輸出通道的出口處,所述霧化結構包括至少一個霧化孔,所述霧化孔適于連通所述輸出通道的出口與外界;
3、其中,所述霧化結構適于在所述霧化裝置的壓縮件將待霧化介質從所述霧化裝置的壓縮腔壓入所述輸出通道的過程中,通過所述霧化孔霧化待霧化介質。
4、可選地,所述霧化結構還包括霧化腔,所述霧化腔適于與所述輸出通道的出口連通,所述霧化孔設置在所述霧化腔的壁上,并連通所述霧化腔與外界。
5、可選地,所述霧化腔適于與所述輸出通道的出口可斷開地連通。
6、可選地,所述霧化結構還包括霧化板,所述霧化板適于與所述輸出通道的出口所在的出口端面相對布置,且所述霧化板適于與所述出口端面間隔,以構造出所述霧化腔。
7、可選地,所述霧化板上的中心位置設置有霧化區,所述霧化孔設置于所述霧化區。
8、可選地,所述霧化孔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所述霧化孔均勻排布在所述霧化板上。
9、可選地,所述霧化孔為圓孔,所述霧化孔的孔徑為0.01mm~0.1mm。
10、可選地,所述霧化孔為圓孔,相鄰兩個所述霧化孔在所述霧化孔的徑向上的最小間距大于所述霧化孔的半徑。
11、可選地,所述霧化孔為方孔,所述霧化孔的孔寬為0.01mm~0.1mm。
12、可選地,所述霧化孔為方孔,相鄰兩個所述霧化孔的之間的最小間距大于所述霧化孔的孔寬。
13、可選地,所述霧化孔為斜孔,所述霧化孔的出口端相較于所述霧化孔的進口端遠離所述霧化板的中心位置。
14、可選地,所述霧化結構包括筒狀部和設置于所述筒狀部一端的所述霧化板,所述筒狀部適于套設在所述霧化裝置的凸部的外側,所述霧化板和所述筒狀部適于與所述霧化裝置的出口端面共同限定出所述霧化腔;
15、所述出口端面為所述凸部面向所述霧化板的端面。
16、可選地,所述霧化結構還包括安裝部,所述安裝部設置在所述筒狀部遠離所述霧化板的一端,所述安裝部適于安裝到所述霧化裝置與所述凸部相連的結構上。
17、可選地,所述霧化結構還包括凹槽;
18、所述霧化板適于安裝在霧化裝置的吸氣管內,所述吸氣管的出氣口為所述霧化裝置的出氣口,所述凹槽適于用作位于所述霧化裝置的進氣口與出氣口之間的氣體通道的一部分。
19、可選地,所述霧化結構還包括第一凹槽與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設置于所述安裝部面向所述霧化板的一側,所述第二凹槽設置于筒狀部的外側壁和所述霧化板的側壁;
20、并且,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安裝部的側壁,所述第一凹槽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凹槽的一端相連,所述第二凹槽的另一端延伸至與所述霧化板背離所述筒狀部的一側;
21、所述霧化板適于安裝在霧化裝置的吸氣管內,所述吸氣管的出口為所述霧化裝置的出氣口,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適于用作位于所述霧化裝置的進氣口與出氣口之間的氣體通道的一部分。
22、根據本公開的第二個方面,提供了一種霧化裝置,包括上述的霧化結構;
23、所述霧化裝置還包括:
24、壓縮腔;
25、輸出通道,適于連通所述壓縮腔與霧化結構;
26、壓縮組件,包括驅動機構和壓縮件,所述驅動機構用于驅動壓縮件在所述壓縮腔內沿第一預設方向運動,以通過增大所述壓縮腔內壓強而將所述壓縮腔內的待霧化介質經由所述輸出通道排出所述霧化結構。
27、可選地,所述霧化裝置還包括:
28、儲存腔,用于儲存待霧化介質;
29、輸入通道,適于連通所述儲存腔與所述壓縮腔;
30、所述驅動機構還用于驅動壓縮件在所述壓縮腔內沿與所述第一預設方向相反的方向運動,以通過減小所述壓縮腔內壓強而將所述儲存腔內的待霧化介質經由所述輸入通道吸入所述壓縮腔。
31、可選地,所述霧化裝置還包括供電單元和控制單元,所述控制單元與所述供電單元電連接;
32、所述控制單元能夠控制所述供電單元與所述驅動機構的電導通或電斷開,從而導通或斷開所述驅動機構與所述壓縮件的傳動連接。
33、可選地,所述控制單元包括控制器和氣流傳感器,所述控制器的輸入端與所述氣流傳感器電連接,所述控制器的輸出端與所述供電單元電連接;
34、所述霧化裝置上設置有連通的進氣口和出氣口,所述霧化結構設置于所述出氣口處,所述氣流傳感器用于監測所述進氣口處的氣壓值變化情況,或者,所述氣流傳感器用于監測所述出氣口處的氣壓值變化情況,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據所述氣壓值變化情況,控制所述供電單元與所述驅動機構的電導通或電斷開。
35、可選地,所述控制單元包括按鈕開關,所述按鈕開關與所述供電單元電連接,適于響應用戶操作,實現所述供電單元與所述驅動機構的電導通或電斷開。
36、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在對待霧化介質進行霧化的過程中,霧化裝置的壓縮件可以將待霧化介質從霧化裝置的壓縮腔壓入到輸出通道中,輸出通道中的待霧化介質可以通過霧化孔進行霧化以形成氣溶膠,并排向外界。也就是說,待霧化介質可以在壓縮件的壓縮作用下通過霧化孔霧化形成氣溶膠,與相關技術中的高溫霧化相比,本公開不需要通過高溫對待霧化介質進行霧化,可以有效避免待霧化介質中的成分被破壞,另外也可以延長霧化裝置的使用壽命。
37、本公開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1.一種霧化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霧化結構適于設置在霧化裝置的輸出通道的出口處,所述霧化結構包括至少一個霧化孔,所述霧化孔適于連通所述輸出通道的出口與外界;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霧化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霧化結構還包括霧化腔,所述霧化腔適于與所述輸出通道的出口連通,所述霧化孔設置在所述霧化腔的壁上,并連通所述霧化腔與外界。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霧化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霧化腔適于與所述輸出通道的出口可斷開地連通。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霧化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霧化結構還包括霧化板,所述霧化板適于與所述輸出通道的出口所在的出口端面相對布置,且所述霧化板適于與所述出口端面間隔,以適于構造出所述霧化腔。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霧化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霧化板上的中心位置設置有霧化區,所述霧化孔設置于所述霧化區。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霧化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霧化孔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所述霧化孔均勻排布在所述霧化板上。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霧化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霧化孔為圓孔,所述霧化孔的孔徑為0.01mm~0.1mm。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霧化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霧化孔為圓孔,相鄰兩個所述霧化孔在所述霧化孔的徑向上的最小間距大于所述霧化孔的半徑。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霧化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霧化孔為方孔,所述霧化孔的孔寬為0.01mm~0.1mm。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霧化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霧化孔為方孔,相鄰兩個所述霧化孔的之間的最小間距大于所述霧化孔的孔寬。
11.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霧化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霧化孔為斜孔,所述霧化孔的出口端相較于所述霧化孔的進口端遠離所述霧化板的中心位置。
12.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霧化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霧化結構包括筒狀部和設置于所述筒狀部一端的所述霧化板,所述筒狀部適于套設在所述霧化裝置的凸部的外側,所述霧化板和所述筒狀部適于與所述霧化裝置的出口端面共同限定出所述霧化腔;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霧化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霧化結構還包括安裝部,所述安裝部設置在所述筒狀部遠離所述霧化板的一端,所述安裝部適于安裝到所述霧化裝置與所述凸部相連的結構上。
14.根據權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霧化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霧化結構還包括凹槽;
15.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霧化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霧化結構還包括第一凹槽與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設置于所述安裝部面向所述霧化板的一側,所述第二凹槽設置于筒狀部的外側壁和所述霧化板的側壁;
16.一種霧化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據權利要求1-15中任一項所述的霧化結構;
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霧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霧化裝置還包括:
18.根據權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霧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霧化裝置還包括供電單元和控制單元,所述控制單元與所述供電單元電連接;
19.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霧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單元包括控制器和氣流傳感器,所述控制器的輸入端與所述氣流傳感器電連接,所述控制器的輸出端與所述供電單元電連接;
20.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霧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單元包括按鈕開關,所述按鈕開關與所述供電單元電連接,適于響應用戶操作,實現所述供電單元與所述驅動機構的導通或電斷開。